距離大學畢業正好十年,我終於在今年可以拿回我的醫師證書彩色版。在此之前的十年間,我的醫師證書被壓在衛福部,無論去到哪裡執業,都只有一張黑白的影印紙,上面蓋上衛福部官方印章。在這公費生服役期滿的今天,我想要寫一系列的文章回顧這一個始終令人詬病的制度。
第一篇要寫的標題就是這樣,選填醫學系公費生,是我這輩子最後悔也最愚蠢的決定,沒有之一。這個決定害了我一輩子,這個損害直到今天都沒有結束,甚至在之後的幾年,可能都還會持續擴大。
曾經有一個家長跑來問我他的小孩想填公費,我勸阻他,結果他的第一個問題是「是不是錢會少很多」。我聽到的第一個想法是「幹你娘老雞掰,我無法跟你溝通」。如果公費生的困境可以用「錢少」來解釋就好了。
在文章開始之前我要先澄清,我在公費生當中算是幸運的,分發下鄉到旗山醫院,旗美地區的民眾都很可愛,醫院對我不錯,後來的曾孔彥院長對年輕醫師非常照顧,也很支持我們的發展,甚至可以體諒我們的專長,不去勉強我們做專長以外的事。這在鄉下醫院是非常難得的長官,提到曾院長,我心裡除了感謝還是感謝。公費生制度很爛,是制度的問題,制度中還是有好人,但是好人救不了國家層級的制度。
在我考大學的那個年代,私立學校醫學系公費生的分數很高,和今天醫學系考不上又想當醫生勉強選填公費的光景完全不同。私立學校的公費生入學分數比自費生高一截。我考試那一年,只差5分就可以考上公立醫學系,差不到1分可以考上長庚醫學系,我們重考班有個老師是慈濟人,我聽他說了一年慈濟的好話,加上當時家裡經濟狀況很差,我不想增加爸爸媽媽的經濟負擔,所以慈濟公費成了我第一志願,當然也如願錄取。我一度很自豪,因為公費不用繳學費,一個月有3000多塊生活費,加上我自己去當家教,大學七年我沒有跟家裡拿過錢。沒想到卻是這輩子噩夢的開始。
在學期間當然和同學沒有兩樣,但直到要畢業的時候,看著同學注意各大醫院的住院醫師招募,只有我默默地去參加了衛福部的部立醫院招募會。後來錄取了署立豐原醫院一般外科。基於署豐外科對我的教導和幫助,R1這一年我就不多抱怨了,只能很含蓄地說,一個在署立醫院系統接受住院醫師訓練的外科醫師,訓練的量和強度絕對不夠。R2這一年,衛福部突然良心發現,頒布新的法令允許公費生到私人醫院訓練,我非常懷疑可能那一年有高官的小孩要分發之類的吧,當時我們一群外科住院醫師就一起跑掉了,我很幸運地找到彰化基督教醫院,這個在我眼裡無可挑剔的訓練環境。
為什麼選填公費害了我一輩子? 這就要從彰基訓練開始講起。
彰基一般外科訓練非常紮實,我因為喜歡肝臟手術所以走一般外科,我正好跟到了陳堯俐副院長set up肝臟移植團隊的成長過程。一個團隊剛建立,初期人不多,住院醫師當助手是必然,和其他醫院相比則是privilege,一種彰基才享有的特權。我R5那一年,老師派我去高雄長庚醫院看亞洲換肝之父陳肇隆院長開刀,整個table上滿滿的主治醫師和國外fellow,一個和我同屆的住院醫師,只在back table上幫忙沖水,可是我大約R4的時候已經是移植團隊固定班底,有時候學長不在,我可以站在移植table的第一助手。老大的肝臟手術很多,一個月30台肝臟切除跑不掉,到後來老大會放刀給我開,跟我說給我20分鐘,然後站在我後面看,再指點我的缺失。那是一段很開心的時光,我從彰基訓練結束之後,一些簡單的肝臟切除手術難不倒我。後來我在旗山醫院也敢自己開肝臟,雖然四年只有兩台。
除了肝臟團隊,張宏基部長也是大老,對我也很好。我可以跟部長切胃癌兩個小時內結束,部長教我開疝氣,讓我後來敢自己在旗山發展腹腔鏡疝氣手術。我第一台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是部長當我的助手幫我拿鏡頭。楊力衡醫師是甲狀腺專家,在彰基他一天只有一個開刀日,一天排八台甲狀腺。R5到R6這兩年,每個星期三,我們就是待在楊醫師的手術房裡,不會開都很難。彰基的乳癌病人是全國前三名,在棟北和達叔的調教之下,後來我在旗山醫院也set up了乳房陽性個案的篩檢流程。我R3也跟過一年的減重手術,現在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的李旻憲學長是我的老師,那時候不是每個住院醫師都可以進到他的房間看刀當助手,可是學長給我機會讓我看了一整年的減重手術,也建立我對腹腔鏡手術的基本概念,至今受益。其他林林總總的刀就不說了,光是膽囊切除,我在彰基跟的或是自己主刀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五年超過300台。
住院醫師訓練期滿的時候,我覺得我可以有很好的前途,老師對我很好很照顧,我們醫院公費生住院醫師訓練完下鄉,只有我,是老大讓我先升完主治醫師,穿著長袍下鄉的。我想要留在有發展的醫院,繼續精進我的技術。除了彰基老師們,我和彰基的護理師、同仁們也都很好,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舒適圈,雖然很累,可是很有成就感。
可是這些成就感和看似美好的未來,在2014年08月01日,嘎然中止。因為我必須要下鄉了。
公費制度對年輕醫師的第一種迫害就是揠苗助長,硬要尚未成熟的醫師下鄉去從事與自己訓練過程無關的業務,進而毀掉一個年輕醫師的前途。
首先,一個年輕外科醫師訓練六年真的夠嗎? 我要怎麼在沒有老師的地方繼續嘗試新的東西,或是繼續從事困難的手術。在一個沒有backup的地方,誰會上table救我。即使是我覺得我可以搞定的手術,但誰可以繼續上來雕琢我手術中的細節? 沒有。我被迫下鄉,沒有刀開,有刀開的時候也沒有老師可以待命,一切各憑本事。本事夠了,賺到。本事不夠,可能被告,更嚴重可能病人會死掉。每天都活在壓力之中,自然而然就會退縮,沒有繼續磨練技術,自然而然就會生疏。下鄉四年後的今天,我回頭看,我有沒有退步,一定有。
會有人說,是你自己的問題吧! 不然有心發展,怎麼可能發展不起來。好,第一個是設備,乳癌病人診斷之後建議做骨掃描,我們醫院沒有,病人會不會跑掉? 第二是同仁,我們一般外科肝癌、胃癌病人都要靠腸胃科診斷出來轉給我們,旗山醫院腸胃科我不予置評,但四年來除了已經離職的鄭醫師之外,我沒有收過任何一個病人從腸胃科轉過來給我。第三是民眾觀感,我很喜歡問人一句話,今天醫生跟你說你得癌症了,你會想留在旗山開還是去榮總開? 答案很清楚。
我之後會整理我在旗山開過的手術,但無論看似多大的成就,都無法掩蓋身手慢慢退步、心態慢慢退縮的事實。
我算是很幸運了,前陣子我的老師跟我說彰基總院有位子,要回去的話跟他說,真的很感動,聽完當下眼眶濕濕的,心裡暖暖的,可是有多少人跟我一樣幸運呢? 我要下鄉的時候,有學長跟我說,在鄉下割盲腸,和在大醫院開肝臟一樣有意義。套句電影台詞,意義是蝦小? 意義是犧牲我的外科前途換來的嗎? 到最後我只能在小醫院開開盲腸開開膽囊,還自豪地說我在偏鄉做了很多事嗎? 這四年,每當我自己自費自假去參加醫學會議,我才深深感受到我和外界的落差有多大,而且越來越大。意義不止於讓病人受益,還必須包含著對工作的成就感,但是我下鄉之後,工作上幾乎完全沒有成就感可言。
公費制度對年輕醫師的第二種迫害就是與家人分離。
上個月我的爸爸過世了,而去年底我才在跟他說我公費還完恢復自由身,要回家陪他,我也已經和家裡附近的醫院簽好約。然後就來不及了。年輕醫師正是有家庭的時候,我們不像中年人,家庭固定了,小孩長大了,該盡的孝也盡完了,但我們沒有。旗山醫院算是交通很方便的,許多年輕醫師家庭在高雄,每天開車上班也不算遠。但是更多的公費生被迫去到非常偏遠、交通不便的地方,這些人有家庭耶! 父母年老需要照顧,有人剛結婚沒多久新婚生活還沒過完,有人小孩正在成長應該要陪伴。有人小孩大一點了需要就學,需要好的就學環境。但這些都因為公費生必須下鄉而被犧牲。要嘛你就和家人分隔兩地,不然你就另一半不要工作陪你來,或是小孩在鄉下找個學校念。偏鄉的教育和城市的教育有沒有落差? 說沒有的人要嘛死鴨子嘴硬要嘛睜眼說瞎話。
你說偏鄉的病人需要照顧,但回過頭來說,為什麼是我們? 只因為年輕不懂事,高中畢業就簽了不平等條約嗎?
公費制度對年輕醫師的第三種迫害就是經濟上的剝削。
我算是很幸運的,旗山醫院的薪水做多少算多少,和一般醫師無異。但是有更多的醫院,看準了公費生就是跑不掉的嘴邊肉,因此被院長無止盡的剝削,我來到旗山醫院的時候是沒有談合約的,反正也跑不掉,誰還和你簽甚麼保障薪、進修保證...之類的。有多少醫院是只讓公費生領基本薪資,又有多少醫院是公費生做的業績要pooling去給不做事的同院醫師。這些院長敢這麼為所欲為毫無顧忌,就是看準了公費生無法脫逃,肆無忌憚的剝削。還是要再謝謝一次曾院長,沒有讓我遇到這個問題。
回過頭來,公費生卻常常要背負著愛錢的罵名。但我想問,做一樣的事卻領不一樣的錢,誰願意? 你今天去應徵自助餐店洗碗工,這一家給你薪水一個月30000,另一家給你一個月32000,你要去哪一家? 但是公費生不一樣哦! 今天外面給的比較多,我們不能抱怨,一抱怨就被說沒有醫德、不願意替偏鄉服務、當醫生還愛錢...
公費制度對年輕醫師的第四種迫害就是毀掉這個人的前途。
現在的我下鄉四年結束了,表面上恢復自由身,可是話說回來,哪家醫院願意招募我? 但是說白一點,我想要精進我的技術,我想要可以有刀開,可以有大刀可以磨練,哪家大醫院會收我? 別做白日夢了,人家光看我在鄉下混了四年,就知道這個人程度到哪裡了。但回過頭來,如果我不掙得一個好的位子,未來的這三年五年繼續荒廢,那我一輩子就真的沒了,只能做個很普通無能的外科醫師,混在小醫院裡等退休。有些人認為下鄉還是可以繼續進修啊,回去大醫院看刀啊,別傻了。一般來說,利用上班時間去進修,是要還的,如果今天因為去進修,卻必須花更多的時間才能把公費還完,誰願意? 而且進修的時候,醫院的事情誰幫你顧? 病人出狀況了誰要先幫你擋著? 沒有人啊!
我算是很幸運的,在我公費還完的這個時候,老師願意offer我醫學中心的職務,老師給的offer,因為爸爸和太太的關係,我自己很白目的婉拒了老師,現在爸爸先一步走了,不用顧爸爸了,但機會失去了就沒了。更多的公費生在下鄉還完的時候,連這樣的機會都沒有。退一步想,下鄉這四年當中,原來的訓練醫院會不會有學弟妹? 學弟妹也是會慢慢升上來的,學弟妹也是很優秀的,當他們一樣外科六年訓練期滿,老大也是會視表現升一些人上來當主治醫師,那你四年還完公費之後,就算老師不考量你退化的幅度,光是醫院還有沒有位置就是個很大的問號。
所以甚麼人適合填公費? 綜上而言,如果你覺得你以後:
想做甚麼都無所謂,當個醫界小孬孬甚麼刀都不會開甚麼病都不會看,30歲就想過退休生活,你不需要顧家人和老婆老公分隔台北高雄也無妨,你生小孩也可以不陪他們成長,你的爸爸媽媽老了死活你都不用顧,你和同屆的醫生相比薪水少了一半也沒關係,那我覺得這樣的人就很適合填公費。
最後還是要教年輕學子數學,你覺得六年的公費補助很多嗎?
一個學期學費7萬,12個學期就是84萬。一個月有零用錢3500元,一年就是42000,六年就是25萬。六年幫你付110萬,很多嗎?
際遇好一點的公費生,薪水和外面差5萬,兩年就把差額補齊了。際遇差一點的公費生,薪水和外面差10萬,一年就賠本了。
打這篇文章的同時,我還在頭痛將來要怎麼辦,想要繼續精進技術,沒有機會,願意收我的醫院,不知道發展可以到哪裡。前途茫茫,後悔莫及。
希望台灣沒有再有下一批的公費生,公費制度都是主管單位那些垃圾長官為了填補偏鄉醫師不足的問題想出來便宜行事的方法。
留言列表